数字化转型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共识,但在该过程中,由于机构类型、业务规模和经营范围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实际参差不齐。
基于对165家支付机构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期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介绍了不同机构数字化转型的不少差异性。
首先,金融科技资金投入的差异。
第三方支付兴起以信息化变革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电子化手段提供支付服务是行业的重要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持续的科技投入,是确保支付机构数字化转型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报告》显示,在金融科技资金投入方面,与2021年相比,2022年有112家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占比67.9%,53家机构减少资金投入,占比32.1%。从《报告》数据来看,多数支付机构仍在增加科技投入。
但要注意的是,《报告》调研的有效样本机构仅为165家,而目前支付机构总量为200家。若剩余35家“保持沉默”的支付机构均在减少投入,那么支付机构的投入增减比将变成“55开”,整个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情况则进入稳定期;若剩余35家支付机构的科技投入情况与《报告》类似或都在增加投入,那么则可认为整个行业的金融科技发展仍一派欣欣向荣。
这里给两个数据作参考:拉卡拉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费用为1.09亿元,同比减少12.78%;移卡(乐刷)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费用为1.34亿元,同比增长24.37%。
其次,科技人员数量差异。
在金融科技人员数量方面,多数机构总部IT人员以正式员工为主。《报告》显示总部IT人员在400人以上的有5家,占比3%,100-300人之间的有20家,占比12.1%,50-99人的有20家,占比12.1%,10-49人的有75家,占比45.5%,1-9人的有45家,占比27.3%。
换言之,《报告》调研的165家支付机构中,有120家机构总部IT人员规模在49人以下。或许对于这些机构而言,IT人员只够维持日常系统运转。而总部IT人员在400人以上的支付机构则只有5家,如此人员数量配置甚至比多数中小支付机构整体人员都高,在行业里差不多可以称之为“巨头”了。
假设支付宝、财付通铁定占据两席,那么剩余3家会是谁呢?这里也有个参考数据,拉卡拉2021年财报显示,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388人,考虑到“IT人员”和“ 研发人员”之间的判断维度差异,或许拉卡拉也第一档范畴内。
头部机构无论在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上都远高于中小机构,数字化转型进程更能顺利推进。
第三,战略规划差异。
《报告》认为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既反映出机构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也是机构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目前多数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尚处起步阶段,战略规划不完善,仅有少数机构明确了重点任务分工并建立了相关长期和短期目标。
在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制定方面,165家支付机构中有46家机构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占比27.9%。在规划形式上,则仅有6.7%的机构制定了数字化转型专项战略规划。此外,多数机构未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只有9.1%的机构设立独立的数字化转型推进专职部门。
显然,不同的支付机构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相去甚远。对于众多中小支付机构来说,新业务、新技术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特别在监管趋严、合规压力增大的趋势下,活下去或许更为重要。
第四,不同技术对支付机构数字化转型作用差异。
《报告》显示,在数字化进程中,分别有64.8%、60%、46.7%和34.5%的机构认为数字证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物联网、5G、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目前在支付机构中发挥作用并不突出。
从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其服务的广大商户实际需求来看,身份认证和识别是核心需求。无论是业务开展,还是满足反洗钱等合规要求,身份认证对支付机构来说都是基础。因此,数字证书技术排名第一并不奇怪,这是关乎有效解决商户身份认证和交易过程中敏感信息安全的问题。
第五,数字化经营动能差异。
POS机行业热点新闻